蠟菊屬植物:地中海草藥中沉睡的巨人





蠟菊屬植物:地中海草藥中沉睡的巨人
by Giovanni, PhD Appendino, Orazio Taglialatela-Scafati, PhD, Alberto Minassi, PhD, Federica Pollastro, PhD, Laurea Mauro Ballero, Andrea Maxia, PhD, Cinzia Sanna, PhD
HerbalGram. 2015; American Botanical Council
By Giovanni Appendino,Laureaa; Orazio Taglialatela-Scafati, PhDb; Alberto Minassi, PhDa; Federica Pollastro, PhDa; Mauro Ballero, Laureac; Andrea Maxia, PhDc; Cinzia Sanna, PhDc
aUniversità del Piemonte Orientale, Novara, Italy
bUniversità di Napoli, Napoli, Italy
c Università di Cagliari, Cagliari, Italy
Helichrysum italicum (Roth.) Don.(菊科)是地中海地區的標志性植物(圖1),但其精油在迷人的香水和個人護理產品中的使用將其變成了名副其實的奢華物質。然而,就像蠟菊屬植物的地理分布超出了地中海一樣,蠟菊屬植物因為他們對人類的益處在用途上已經不僅僅用于香水。因此, 蠟菊屬植物可以被視為地中海草藥的沉睡巨人,其提取物有可能被開發為膳食補充劑,就像其精油已成功用于香水和芳香療法一樣。喚醒這個巨人并不容易,但是最近的研究為蠟菊的復興提供了基礎。本文概述了迷人的蠟菊屬植物(意大利永久花)在其藥學成分和現代分子在藥理學上的研究,并重點介紹了意大利醫師萊昂納多·桑蒂尼和她的團隊在20世紀30年代進行了廣泛的臨床研究。
有多少種蠟菊屬物種,為什么它們的顏色耐褪色?
蠟菊屬(Helichrysum)屬于菊科(Asteraceae),涵蓋500多種不同物種,其生物多樣性的溫床集中在地中海盆地,南非和澳大利亞(這三個在地理上不相關的區域)。1這種分裂分布大概是從一個或多個祖先和現已滅絕的物種平行進化的結果。蠟菊(Helichrysum)這個名字(源自希臘語helios =太陽,krysos =黃金)是指頭狀花的亮黃色,在陽光充足的情況下尤其引人注目,并且在干燥的植物中也非常持久。植物名稱用多種歐洲語言 在意大利- perpetuino和semprevivo,immortelle法國,everlasting 英文,siempreviva 西班牙- 都是指的蠟菊屬。蠟菊的黃色小花已經分析出查耳酮(一種特定類型的類黃酮)的存在異硫糖苷,2通過解刨蠟菊的花朵液泡切片研究后它的穩定性可能來源于它的色素不被氧化,或者需要綜合考慮這些因素。另一方面,最近對蠟菊的一些調查表示未能發現查耳酮3 的存在。 - 這可能是北方物種H. arenarium Moench的典型特征。4 - 卻發現山奈酚型黃酮醇。3因此, 尚不清楚蠟菊黃色顏料的確切性質,以及蠟菊花卉頭對褪色的抵抗性。有趣的是,當與桑(桑 屬,桑科)葉混和喂蠶,在蠟菊花朵的干擾下桑蠶產生的絲是黃色的,這是撒丁島中部用于生產民間服裝(圖2)的一種材料。古羅馬人和希臘人用蠟菊花朵編制成花環裝飾神像,自公元前7世紀以來,古典作家就提到了這種做法。這種用法似乎有些稀奇,因為很多古典雕像的顏色就像用現在的材料(例如大理石或者青銅)顏色。但是,這就是他們本來的顏色,在陽光充足的情況下蠟菊的黃色色調會給多色的人物帶來金冠色的效果。·
蠟菊擁有其令人困惑的氣味
蠟菊(Helichrysum italicum)是一種高旱植物灌木,高30至70厘米,在根部開始有分枝,線狀,有毛的葉子,植物總體呈灰色,直到6月或7月出現黃色花頭(圖3)。它生長在干燥,多石的地區,海拔從海平面到2,000多米。從植物學的角度來看,蠟菊是一個總稱,涵蓋了至少六個主要在西歐地中海地區廣泛分布的獨特品種。最著名的品種生長在第勒尼安海北部,科西嘉島和撒丁島以及托斯卡納群島上(圖4)。第勒尼安蠟菊通常被稱為 H. italicum Don. subsp. microphyllum (Willd.) Nyman - 植物也生長在巴利阿里群島在西班牙(例如,馬略卡島和梅諾卡島)東海岸- 但近期的研究將其歸類為 H. microphyllum subsp. tyrrhenicum Bacch., Brullo & Giusso.5 第勒尼安蠟菊 屬植物是最有價值的用于生產用于香水和個人護理產品的精油品種。6值得注意的是,蠟菊精油被用到男士和女士的各種高端香水中(例如,Magie Noire by Lanc?me, Femme by Rochas, and Homme by Van Cleef & Arpels)。蠟菊也是研究種類最多的在民族植物學和植物化學中。西印度洋地區特有的六種蠟菊H. frigidum (Labill.) Willd., H. montelinasanum E. Schmid, H. nebrodense Heldr., H. saxatile Moris, H. siculum (Sprengel) Boiss., and H. rupestre (Rafin.) DC.。1這些物種每個都有獨特的地理分布; 僅在撒丁島的一個地方生長的H. montelinasanum的分布特別有限。
蠟菊(Helichrysum italicum)以其獨特的香氣而聞名并且被人類重視,這種香味溫潤但又苦澀帶些辛辣感。Pliny the Elder在公元1世紀提到了這種特殊的氣味,他在其著作《自然史》(Naturalis Historia)中將其描述為 完全令人不愉快的,但是能夠保護衣物不受飛蛾的侵害。7 的確,第勒尼安蠟菊具有與其他精油不同的令人愉悅和持久的氣味,除“ 蠟菊的氣味” 以外很難用其他術語來描述。” 這讓人想起甘草的香水(甘草 ,豆科),印度咖喱,煙草(煙草,茄科)和玫瑰(薔薇屬,薔薇科)。相反,歐洲其他的蠟菊屬植物和其他H. italicum的具有令人不愉快的酚類氣味(某些人對它的持久性感到煩惱)8 *這與某些非洲蠟菊屬植物典型的糞便狀氣味不同。9盡管具有重要意義,但對于氣味問題,無論是令人愉悅還是令人不適的氣味,都沒有得到很好的研究。在蒸汽蒸餾過程中,可能是由于非揮發性成分的降解,導致甘草味流失,并產生了苦澀的木質味。總體而言,精油和植物的嗅覺特性大不相同。
蠟菊的民族藥理學
關于蠟菊的最多的民族藥理學信息來自第勒尼安北部地區,在人類和獸醫學中已充分記錄了該植物在呼吸系統和消化系統疾病中的使用,以及局部傷口愈合。10-13因此,該植物被認為對炎癥和感染性氣道疾病有益,包括咳嗽,支氣管炎,喉炎和氣管炎。蠟菊(Helichrysum italicum)也被用作涼茶,作為膽囊刺激劑(膽汁刺激劑)和霍亂劑。所謂的tisana del Quirinale(“ Quirinale”在意大利語中與白宮相當)是蠟菊,熏衣草(Lavandula spp。,唇形科)和茴香(Foeniculum vulgare ,,科)的混合物,這款涼茶倍受意大利的兩位總統Oscar Luigi Scalfaro and Carlo Azeglio Ciampi歡迎。14蠟菊與橄欖油混合,被用于皮膚灼傷和太陽曬傷的皮膚病學治療。在獸醫學中,該植物用于治療驢的咳嗽以及馬和驢的關節疾病。13出于好奇,這些動物用途激發了人類對植物的首次現代研究。
蠟菊(Helichrysum italicum)也有烹飪用途。然而,這些用途與典型的可食用蠟菊(Helichrysum)(H。conchinchiensis)的用途截然不同。蠟菊屬的蠟菊(H. conchinchiensis)的幼苗和新芽在亞洲用于制備越南菜banh khuc。蠟菊(Helichrysum italicum)蜂蜜是最昂貴和最受追捧的蜂蜜之一miele di spiaggia (seashore honey),。15蜜蜂不會在蠟菊花上采蜜,它們停留在花朵上時,它們的身上會沾滿花朵上的花粉等,然后將其傳遞給從其他植物中收集的花粉,最終產生了一種保留了蠟菊風味的蜂蜜。在第勒尼安地區,蠟菊葉子像迷迭香(迷迭香,薔薇科)一樣被當地人用來調味菜肴和沙拉,并給豬肉和餡料賦予“ 咖喱”的風味。16該植物也是所謂的地中海咖喱(H. italicum,洋蔥[ 蔥屬,百合科],迷迭香,野茴香,百里香[ 百里香,唇形科]和貓薄荷[ 的混合物]中的一種成分。 荊芥, 荊芥科])。由于其抗菌特性,蠟菊也已被用作啤酒生產中的蛇麻草(Hulus lupulus,Cannabaceae)替代品。最后,特別是在撒丁島使用蠟菊屬植物芳香味烈酒和制備酒的文獻已得到充分證明。
經典醫學論文中的蠟菊
在希臘、羅馬所有主要傳統醫學論文中都提到了蠟菊。在蠟菊的許多物種中,有大花的物種(例如,來自法國蔚藍海岸的耶爾群島的耶爾群島的H.stoechas)與有小花的物種(例如,H. italicum)-地中海地區生長的兩種主要類型-但兩個物種的屬性相同。Theophrastus(公元前3世紀)— 在Historia Plantarum中,這是西方傳統中現存的最古老的藥用植物著作 – 提到將蠟菊植物 與蜂蜜混合用于治療燒傷和傷口,[ 17] Dioscorides(公元1世紀)記載了使用蠟菊屬植物的藥酒治療關節炎和坐骨神經痛。19,20老年人Pliny在其Naturalis Historia中提供了類似的信息,文藝復興時期的醫學文獻經常提到這些資料,重點是治療背部和臀部疼痛。文藝復興時期意大利的醫生和植物學家卡斯托爾·杜蘭特(1529至1590年)還指出了使用的加入蠟菊花藥用酒治療肝臟疾病,并進一步建議服用湯藥治療炎癥。21總體而言,歷史記載的蠟菊屬植物最常見的醫學用途是作為局部防腐劑,疤痕化(即形成疤痕)劑,用于關節保護和肝臟保護以及用于治療呼吸道感染。另外,Theophrastus將蠟菊屬植物歸類為能改變精神的植物,17 可能是因為它用于儀式熏蒸。蠟菊科的類似用法在南非很普遍,[ 9]并且一些物種被用作精神藥物。9 實際上, 除大麻和亞麻外,非洲蠟菊屬植物是唯一含有大麻素的植物,
盡管研究人員在物種已經分離僅非精神劑大麻萜酚(CBG)。
蠟菊 精油及其在醫學和芳香療法中的用途
蠟菊屬植物的精油得自于各種地理來源的物種(例如巴爾干半島,烏克蘭,可西嘉島,撒丁島,普羅旺斯和西班牙),6,曾經主要用于煙用精油。受到上世紀90年代巴爾干戰爭因素的影響,蠟菊 在香薰,香水和化妝品的應用日益普及,導致了植物原料的短缺并刺激了地中海地區的西部的種植和采集,尤其是在科西嘉島和撒丁島。6蠟菊精油僅用于香水太絕對了,也用于醫學和芳香療法。將蠟菊精油引入芳香療法的起源于法國,并由芳香療法學家和作家Kurt Schnaubelt在英語國家普及,他特備考慮到富含烯和神經酯的油之間互換多種用途。
第勒尼安蠟菊 屬植物的精油與H. italicum亞種和其他蠟菊 屬植物的油有很大不同。它的特征是高含量(25-45%)的神經酸酯(乙酸酯,異丁酸酯,異戊酸酯),神經酸酯被認為是蠟菊最獨特的成分22-26 同樣,該油的倍半萜類成分(約10-20%)也很獨特,其中包含雙水硼烷衍生的姜黃素,雙水硼烷環加合物(italicenes)和杜仲油(rosifoliol)。22-26 蠟菊油來自巴爾干半島和意大利亞得里亞海海岸的葡萄主要含有蒎烯,并且像法國種植的某些油一樣,它們具有較高的姜黃素含量(約20%)。6 蠟菊 屬植物油中 還含有一系列二酮(italidiones),可能來自非揮發性吡喃酮的熱降解,而非揮發性吡喃酮是幾種蠟菊 屬植物的豐富成分。22-26由于這些二酮很可能是偽影,因此它們的濃度可能與蒸餾過程的持續時間有關,但由于它們存在于其他蠟菊屬植物油中,因此它們作為標記物的價值受到限制。第勒尼安蠟菊的甘草味如前所述,在蒸汽蒸餾過程中會損失五氯苯酚,而導致某些蠟菊屬植物和油中令人不快的酚醛氣味的化合物尚未鑒定。盡管蠟菊屬植物 精油很受歡迎,但其感官特性的分子基礎尚未得到充分表征。
蠟菊油是通過花頭的蒸汽蒸餾獲得的,其收率相當低,很少超過起始新鮮生物量的0.1%。22-26加上植物的低生物量生產,造成了油價高昂,目前油價是市場上最昂貴的油之一(約2,000歐元/千克)。即使在相同地理來源的樣品中,油的成分也是可變的。土壤的質地和酸度似乎有明顯的作用。第勒尼安蠟菊油富含香辛基酯和二酮,是香料行業中最有價值的品種,也是香薰療法中使用最多的品種,盡管尚不清楚單獨的香辛基酯和二酮含量是否可以解釋這種偏好。6,26由于來自H. italicum的香精油的成分不同,特定的性能可能與特定類型的香精油有關,但是尚未對該問題進行系統的研究。
蠟菊的精油的主要用途 是淡化或減少疤痕。盡管缺乏動物和人體研究來證實該應用,但許多從業人員仍然確信其可用于此目的。27該油的另一個重要用途是用于治療傷口出血,這被認為是首選的精油。對于這種適應癥,建議最好不稀釋使用油脂,以幫助清潔傷口,促進傷口閉合和減輕疼痛。對于所有其他用途,將油稀釋在固定油中。27 精油也有結合使用薰衣草(薰衣草 章,唇形科)和茶樹油(千層 alternifolia,桃金娘科),以緩和與化療如掌跖紅腫相關的皮膚病癥,也稱為手工食品綜合征(與使用的抗癌藥物相關的營養皮膚病癥,包括細胞毒性[卡培他濱,紫杉烷類,喜樹堿]和有針對性[單克隆抗體,如西妥昔單抗以及激酶抑制劑,包括厄洛替尼,索拉非尼和舒尼替尼]化療藥物)。27精油與抗VEGF(血管內皮生長因子)或抗EGF(表皮生長因子)的類似組合可用于治療化學療法誘發的痤瘡和與使用5-氟尿嘧啶有關的“ 面部粉末” 脫屑和伊立替康。27 盡管蠟菊 油作為抗衰老劑取得了成功,但是,盡管可能存在專有數據,但沒有公開的臨床數據支持某些化妝品的“ 青春之泉” 聲稱。
蠟菊油在芳香療法和藥物中的越來越多的使用應刺激進行隨機對照試驗,以評估其功效,并有助于確定該油的藥用用途的成分標準,就像在香水中使用的神經烷基酯一樣。
蠟菊的現代研究:萊昂納多·桑蒂尼的貢獻
列奧納多·桑蒂尼(Leonardo Santini)(圖5)被認為是蠟菊現代研究之父。他于1904年出生在北托斯卡納盧卡附近的一個小村莊Molazzana。? 他的父親和他的許多親戚都是醫生。桑蒂尼(Santini)從比薩大學獲得醫學學位,后來在卡斯泰爾諾沃·迪·加法格納納城堡(Castelnuovo di Garfagnana)開始了醫療工作,該鎮位于托斯卡納北部,以文藝復興時期由詩人洛多維科·阿里奧斯托(Lordovico Ariosto)統治而聞名。Santini與蠟菊 屬植物的關系讓人想起William Withering與毛地黃屬植物(洋地黃,車前草科)。就像枯萎被毛茸茸的毛地黃的特性“ 打翻” 一樣 “ 老太太” 一個村莊的,桑蒂尼被介紹給蠟菊 “ 通過誰聲稱已經成功地管理他的驢子騾子司機自然愈合傷口特性” 咳嗽canugioro,為當地名H. italicum的。(由于驢比馬更堅韌,因此咳嗽通常預示著呼吸道疾病晚期。)這再加上他對植物的認識“ 桑蒂尼(Santini)由于在類似條件下在馬中的廣泛使用,導致他對一些患有支氣管炎和哮喘性咳嗽的患者服用這種植物的水煎劑。不僅沒有自己的呼吸條件的改善,但也從他們所患其他疾病無關- 尤其是牛皮癬和關節炎。這些觀察結果引起了Santini的興趣,他在1930年代后期開始嘗試使用意大利螺旋藻的湯劑和糖漿進行試驗,總結了二十多年的觀察結果,這些研究結果發表于1949年至1953年的意大利期刊上,不幸的是,這些刊物的外部分布有限全科醫生社區。28-31 Santini確定蠟菊的臨床活性 相似的是可的松的- 在當時供不應求的藥物- 也報道在動物實驗中的胰島素增敏活性。擬議的可的松樣化合物被命名為蠟菊素,但從未對其進行化學表征。桑蒂尼發現湯劑“ 的反銀屑病活動特別有用和治療的數百名患者的病情。在1950年代進行的兩項獨立臨床研究中證實了該治療的有益效果。28-31最近,1995年的一項小型公開研究結果支持使用5%湯劑治療牛皮癬。32 治療三周后,所有研究參與者均得到改善,在治療后兩個月內觀察到復發。盡管牛皮癬自發消退并不罕見,但這些研究為開展利用雙歧桿菌治療牛皮癬的對照雙盲臨床試驗提供了理論依據。
Santini還觀察到使用霧化蠟菊湯治療過敏性鼻炎和用蠟菊油膏治療太陽灼傷和火傷,凍瘡,靜脈淤滯,靜脈曲張和痔瘡均獲得了積極的結果。有趣的是,一種局部產品,其包含來自競技場 (H. arenarium(L.)Moench)的提取物。是在前蘇聯開發的,用于管理放射線燒傷。33
桑蒂尼的出版物“ 研究論50年代初引起了倫佐·貝尼尼的利益- 這家意大利公司Inverni德拉貝法的主要藥理- 誰在廠開始有系統的研究,包括桑蒂尼所用制劑(一個簡單的5%煎劑干的花頭)。貝尼尼發現,水煎劑的過濾導致活性大大降低,這表明活性成分在水中的溶解度有限,在水中分散而不是很好地溶解。為了獲得更多可重復的動物數據,他研究了提取物(“ 餾分H ” )使用有機溶劑生產。該產品表現出一些可的松樣活性,并且以5 mg / day的劑量可以顯著延長已通過手術切除腎上腺的大鼠的壽命。33在意大利各個中心進行的一系列臨床研究基本上證實了Santini的發現,表明H級分可以在許多用途中不同程度地替代皮質類固醇,而沒有不良副作用。33 但是貝尼尼從未發表過他的發現。他只在一份蠟菊屬植物專著中對它們進行了總結,該著作出現在他與卡普拉和卡托里尼合著的關于藥用植物的巨著中。33在桑蒂尼(Santini )研究之后,蠟菊糖漿作為止咳糖漿在意大利制藥市場商業化。但是,由于缺乏標準化和信息化的有效成分的導入產品“ 的滅亡時,在醫藥產品更嚴格的規則是在意大利在60年代末推出。值得注意的是,1981年針對受氣管支氣管炎影響的兒童進行的一項小型臨床研究發現, 蠟菊 湯非常有效。34
蠟菊的植物化學和藥理研究
最近的植物化學分析H. italicum的都集中在北部的伊特魯里亞品種(H. italicum的 SUBPS。microphyllum),其中桑蒂尼在他的臨床研究中。該植物最常見的非揮發性成分屬于酮化物的酰基間苯三酚和吡喃酮類。可能會出現這些化合物在H. italicum的作為單體(micropyrone),對稱的二聚物(helipyrone)或混合聚物(arzanol)(圖6)。35
就生物活性而言,Arzanol是這些酮化合物的最佳表征。它的名字來自東撒丁島的Arzana小鎮(圖7),在那里收集了產生這種化合物的植物。35 § Arzanol具有抗炎輪廓沒有什么不同,姜黃素,提示協會H. italicum的咖喱可能會超越嗅覺。(姜黃和蠟菊 油都含有揮發性的姜黃素倍半萜烯。)Arzanol通過作用于不同的時域靶標來中斷促炎信號傳導并增強抗氧化保護作用。36 mPGES-1和5-LO酶是炎性類二十烷酸(前列腺素PGE 2 和白三烯,分別地)和表示用于arzanol短時域目標,而促炎轉錄因子NF- κ B表示其主要的長期目標。35最終結果是抑制了炎性細胞因子(TNF - α ,IL-1b,IL-6)和可誘導的炎性酶(COX2和mPG2S)的產生。2011年的一項研究發現,與非甾體類抗炎藥(NSAIDs)相比,像PI 2這樣的有益類前列腺素的生產不受Arzanol的影響,Arzanol可以在體內炎癥模型(角叉菜膠誘發的胸膜炎)中保持活性在大鼠中)。36
Arzanol難于化學修飾,但可以通過全合成闡明其構效關系,突出了其修飾的羥基和異二聚體結構與抑制mPGES-1和5LO的相關性。[37 ]對稱的吡喃二聚體庚酮對這些抗炎目標的作用遠不如單體間苯三酚微吡酮有效。Arzanol還顯示出顯著的抗菌活性,對許多臭名昭著的耐甲氧西林金黃色葡萄球菌(MRSA)的超級細菌菌株均優于氟喹諾酮諾氟沙星。38個從提取物極性級分H. italicum的針對革蘭氏陰性病原體顯示抗生物活性銅綠假單胞菌。39 在這種情況下,有趣的是,前蘇聯開發了一種稱為阿瑞那林的異二聚間苯三酚混合物作為皮膚和眼睛抗菌劑。40多酚間苯三甲酰成分使Arzanol成為有效的抗氧化劑,與咖啡酸等價,并且比其他植物來源的多酚類藥物(例如去甲二氫愈創木酸(NDGA)酸,厚樸酚,甚至是桃金娘(Myrtus communis,Myrtaceae)的桃金娘子酮)更有效。抗氧化活性。37,41 Arzanol在一系列體內系統中也顯示出抑制脂質過氧化的作用。42綜上所述,這些觀察結果表明,阿扎諾爾可能是蠟菊素的主要生物活性成分。蠟菊素是桑蒂尼在其臨床研究中使用的蠟菊的粗制制劑。
除芳樟醇外,意大利 胡蘆巴還含有其他生物活性成分,可補充其抗炎活性。例如,flowerheads和地上部分是來源豐富的熊果酸(高達按干重計0.5%)38 - 抗炎三萜和流行的化妝品成分43 - 以及還有tremetone類型的苯并呋喃的,38其中一些具有表現出抗痙攣作用。44長期以來,人們一直認為甲基酮和甾醇的混合物(稱為tremetol)是導致植物引起的“ 牛奶病” 的有毒物質。 在19世紀上半葉的美國中西部的了摧毀大面積的(而其最有名的受害者是亞伯拉罕·林肯“ 的母親)。45然而,純合成的維甲酸仍無法復制白蛇毒(Ageratina altissima,菊科)的提取物的毒性,盡管有關毒素的性質仍然存在,但白蛇毒現在被認為是最可能的牛奶病的植物來源。不清楚。[46]同樣值得注意的是,在第勒尼安H. italicum地區,存在一種不尋常的類脂,為紀念萊昂納多·桑蒂尼而命名的三丁醇。38Santinols是代表一種新型植物脂質的支鏈中鏈酸甘油酯。奇怪的是,桑地諾酚中存在的一種酸(2-甲基-3-氧代戊酸)是一種用于診斷丙酸血癥的標志物,丙酸血癥是一種人類遺傳病,以前在植物中從未發現過。38
Helichrysum italicum在生長條件方面顯示出顯著的可塑性,在沿海和山區均蓬勃發展,對特定類型的基質(鈣質,酸性,沙質,石質)沒有明顯的偏好。這種生態適應性轉化為異質形態,多種生態類型和變種的存在,以及最終的植物化學多態性。因此,幾種化學型H. italicum的存在,其特征在于由不同的植物化學譜,并且因此不太可能是藥理學等效。特別是,高濃度的arzanol的存在似乎北部伊特魯里亞人口的特性H. italicum的(SUBPS。microphyllum); 來自第勒尼安南部地區的商業樣品以及來自亞得里亞海的樣品均不含大量這種化合物。47
該蠟菊italicum的供應鏈
自17世紀以來,蠟菊屬物種已經作為裝飾物在商業上可獲得。今天,在苗圃中流行的物種主要是非歐洲人,包括H. bracteatum Andr。來自澳大利亞的H. bellidioides Willd和來自南非的H. petiolatum DC。苗圃中最受歡迎的歐洲物種是stoechas(L.)Moench。來自巴爾干和H. arenarium(L.)Moench。DC。來自東歐。蠟菊在園藝市場上的供應更為有限;香水和化妝品行業使用的商業原料是非常異質的,并且來自不同地區的種植和野生采摘。6 除了北部伊特魯里亞區,H. italicum的可以沿著意大利波河的河口,亞得里亞海海岸,在意大利南部發現。地中海西部地區Italcum種植的主要地區是科西嘉島和撒丁島,那里生產的大部分生物質被化妝品和香水業收購并進行蒸餾。香精油的生產高度分餾,因此很難估算出生產的總油量。意大利ali藥的供應鏈 精油價格仍然很高,許多生產商發現蒸餾植物并出售精油比將整個植物商業化以生產提取物更為方便。精油是從flowerheads獨家生產,而工廠的其他部分- 其中包含大量顯著的次生代謝產物,并原則上可以用于生產提取物- 在原地留下。48
石油的消耗,特別是第勒尼安來源的石油,為經濟動機(即故意)摻假提供了誘因。當前,尚沒有針對藥用級蠟菊油的既定參考標準,但是像香料市場一樣,芳香療法市場也強調了科西嘉島來源的油,其價格要高得多。值得注意的是,“ 科西嘉” 蠟菊油的某些供應商 在其網站上提供了氣相色譜圖譜,但這些色譜圖不符合科西嘉或第勒尼安血統。神經醇含量低而烴含量高- 例如巴爾干和亞得里亞蠟菊油- 表示摻假或在科西嘉島種植外來的非本地化學型。49第勒尼安蠟菊油的限量生產及其在香料和個人護理行業中的意義,使人們懷疑是否在其他市場上確實有大量的這種油。
今天,第勒尼安蠟菊的需求與供應之間存在巨大的脫節,而過去幾年的歉收又加劇了這種情況。目前,某些材料的摻假填補了這一空白,但是盡管該植物許多種群難以到達,但在科西嘉島和撒丁島,野生采伐問題日益嚴重。(撒丁島和科西嘉島是歐洲西部未開發沿海地區最長的地區。)野生采伐不僅會嚴重影響植物的生長狀況,而且由于提供了成本較低(但不可持續)的植物材料,也正在破壞正在開采的植物。旨在開發可持續的蠟菊的項目 供應鏈并滿足其強勁增長的需求。由于其優越的特性,在1950年代和1960年代,由于不受控制的收割,龍膽的撒丁島龍膽種群(Gentiana lutea,龍膽草科)被滅絕,盡管進行了重新引進,但仍未恢復。為避免蠟菊屬植物的命運如此,應制定一項計劃來證明植物從收獲到可持續種植的程序,這也將提高消費者對野生收獲的供應鏈脆弱性的認識。
結論
Italicum的提取物用于 意大利保健食品市場中的痔瘡和下肢靜脈功能不全(即重腿)的外用產品。這些提取物不是典型的植物化學物質標準H. italicum的,而這些用途并不代表工廠的全部潛力。桑蒂尼公布了在可的松類化合物的存在他的調查結果H. italicum的 20世紀40年代,當第一合成皮質激素被開發。皮質類固醇的可用性-具有良好的化學特性和相對較低的成本- 削弱了對Santini ' 的發現。由于化學的進步,從1930年代起,植物提取物已越來越多地被其單一的主要活性成分(毛地黃屬植物的番石榴苷,茄屬植物[茄科]的阿托品)或合成類似物(麻黃堿的苯異丙胺)所取代。同時,Santini的工作朝著另一個方向發展,這顯然與病史的發展背道而馳。缺乏有關蠟菊屬植物有效成分的信息,植物化學未開發的植物標準化所涉及的復雜性以及桑蒂尼的分離-桑提尼氏(不是醫療機構的一部分),關于蠟菊素的自負盈虧研究以及將其結果發表于發行有限的醫學期刊- 導致對 H. italicum及其類似可的松的性質。在過去的十年中,發現具有多效性(由單一化合物產生的多種作用)抗炎活性的化合物Arzanol以及植物更好的植物化學特性,為開發Italcum標準化制劑奠定了基礎。 。對它們的臨床潛力進行系統的研究,將使意大利漢遜酵母從閃閃發光的香水和時尚界重新定位到它同樣屬于的醫學界。
Laurea的Giovanni Appendino是位于意大利諾瓦拉的東方皮耶蒙特大學的有機化學教授。同樣在東方皮耶蒙特大學(Universita del Piemonte Orientale),阿爾伯托·米納西(Alberto Minassi)博士是有機化學的講師,費德里卡·波拉斯特羅(Federica Pollastro)博士是生藥學的講師。
奧拉齊奧Taglialatela-斯卡法蒂,博士, 是有機化學在成都大學學報副教授à 在那不勒斯,意大利帝納波利。
毛羅Ballero,拉瑞爾,和安德烈Maxia,博士,是藥學的副教授,和CINZIA桑諾博士,是在成都大學學報藥學講師à 卡利亞里,意大利的卡利亞里。
*難聞的臭氣在一些書提到的顯著特征H. italicum的(參見,例如:里瓦E. PIANTE Medicinali。Ghedini?塔索蒂EDITORI; 1995年,第274。
? 有關Theophrasto的Historia Plantarum的現代注釋,請參閱:Amigues S.ThéophrasteRecherches sur le plantes。貝林,巴黎,2010年。有關十六至十七世紀的草本植物中提及的抗炎植物的調查,請參閱:亞當M,貝塞特C,凱斯勒M,漢堡M。用于治療風濕性疾病的草藥-調查16和17世紀的歐洲草藥。J Ethnopharmacol 2009; 121:343-359。
? 關于萊昂納多·桑蒂尼一生的大部分信息,包括他的照片,由他的兒子毛里齊奧(Maurizio)提供,作者對此深表感謝。萊昂納多·桑蒂尼(Leonardo Santini)的生活也于 2004年5月9日在米蘭大學大學校長,米蘭醫學院前院長保羅·曼特加扎(Paolo Mantegazza)的紀念演講中進行了概述。萊昂納多·桑蒂尼(Leonardo Santini)誕辰100周年。
§有關阿扎醇生物學特性的綜述,請參見:Kothavade,PS,Nagmoti DM,Bulani VD,Jvekar AR。Arzanol,一種有效的mPGES-1抑制劑:新型抗炎藥。Scient World J.2013;doi:10.1155 / 2013/986429。
參考文獻References
Anderberg AA. Taxonomy and phylogeny of the tribe Gnaphalieae (Asteraceae). Opera Bot. 1991;104:1-195.
Kurkina AV, Ryzhov VM, Avdeeva EV. Assay of isosalipurposide in raw material and drugs from the dwarf everlast (Helichrysum arenarium). Pharm Chem J.
Mari S, Napolitano A, Masullo M, Pizza C, Piacente S. Identification and quantitative determination of the polar constituentsin Helichrysum italicum flowers and derived food supplements. J Pharm Biomed Anal. 2014;96:249-255.
Morikawa T, Wang LB, Nakamura S, Ninomiyta K, Yokoyama E, Matsuda H, Muraoka O, Wu LJ, Yoshikawa M. New flavanone and chalcone glycosides, arenariumosides I, II, III, and IV, and tumor necrosis factor-ainhibitors from everlasting, flowers of Helichrysum arenarium. Chem Pharm Bull. 2009; 57:361-367.
Angiolini C, Bacchetta G, Brullo S, Casti M, Giusso del Galdo G, Guarino R. The vegetation of mining dumps in SW-Sardinia. Feddes Repertorium. 2005;116:243-276.
Hellivan PJ. Immortelle sustainable resurgence. Perfumer & Flavorist. 2009;34:34-40.
Pliny the Elder. Naturalis Historia. Liber XXI: 168-169.
Cattorini PE. Fitoterapia. 1949;23:51-56.
Helichrysum odoratissmum – Imphepho. Entheology website. Available at: http://entheology.com/plants/helichrysum-odoratissmum-imphepho/. Accessed November 18, 2014.
Antunes Viegas D, Palmeira-de-Oliveira A, Salgueiro L, Martinez-de-Oliveira J, Palmeira-de-Oliveira R. Helichrysum italicum: From traditional use to scientific data. J Ethnopharmacol. 2014;151:54-65.
Ballero M, Poli F, Sacchetti G, Loi MC. Ethnobotanical research in the territory of Fluminimaggiore (south western Sardinia). Fitoterapia. 2001;72:788-780.
Bruni A, Ballero M, Poli F. Quantitative ethnopharmacological study of the Campidano Valley and Urzulei district, Sardinia, Italy. J Ethnopharmacol. 1997;57:97-124.
Uncini Manganelli RE, Tomei PE. Ethnopharmacobotanical studies of the Tuscan Archipelago. J Ethnopharmacol. 1999;65:181-202.
Tisana de Quirinale. Available: www.dottoressacagnola.it/tisam/quirinale.html. Accessed November 18, 2014.
Beach Honey. Arte Toscana website. Available at: www.artetoscana.it/miele/533-miele-di-spiaggia-biologico.html. Accessed November 18, 2014.
Ghirardini MP, Carli M, del Vecchio N, Rovati A, Cova O, Valigi F, et al. The importance of a taste. A comparative study on wild food plant consumption in twenty-one local communities in Italy. J Ethnobiol Ethnomed. 2007;4:3:22.
Theophrastus. Historia Plantarum. Liber IX: 19.
Bohlmann F, Hoffmann E. Cannabigerol-aehnliche Verbindunged aus Helichrysum umbraculigerum. Phytochemistry. 1979; 18:1371-1374.
Dioscorides. Materia Medica. 4:57.
Mattioli Pietro Andrea. I Discorsi ne i Sei Libri di Pedacio Dioscoride. Venezia; 1544: 534.
Durante Castore. Herbario nuovo. Roma; 1585: 222.
Bianchini A, Tomi P, Costa J, Bernardini AF. Composition of Helichrysum italicum (Roth) G. Don fil. subsp italicum essential oils from Corsica (France). Flavour & Fragr J. 2001;16:30-34.
Angioni A, Barra A, Arlorio M, Coisson JD, Russo MT. Pirisi FM, Satta M, Cabras P. Chemical composition, plant genetic differences, and antifungal activity of the essential oil of Helichrysum italicum G. Don ssp. microphyllum (Willd) Nym. J Agric Food Chem. 2003;51:1030-1034.
Morone-Fortunato I, Montemurro C, Ruta C, Perrini R, Sabetta W, Blanco A, et al. Essential oils, genetic relationships and in vitro establishment of Helichrysum italicum (Roth) G.Don ssp. italicum from wild Mediterranean germplasm. Ind Crops Prod. 2010;32:639-649.
Leonardi M, Ambryszewska KE, Melai B, Flamini G, Cioni PL, Parri F, et al. Essential-oil composition of Helichrysum italicum (ROTH) G.DON ssp. italicum from Elba Island (Tuscany, Italy). Chem Biodivers. 2013;10:343-55.
Melito S, Sias A, Petretto GL, Chessa M, Pintore G, Porceddu A. Genetic and metabolite diversity of Sardinian populations of H. italicum. PLoS One. 2013;18;8(11):e79043.
Schnaubelt K. The Healing Intelligence of Essential Oils. Healing Art Press, Toronto; 2011: 152-155.20.
Santini L. Considerazioni sugli effetti terapeutici dell’Elicriso, ed. Tipografia Salvietti, Castelnuovo Garfagnana. 1948.
Santini L. Atti Soc Lomb Sci Med Biol. 1949;5:18.
Santini L. Riv. di Terapia Pratica n. 169, gennaio-febbraio 1949.
Santini L. Rassegna clinico-statistica sulle proprietàterapeutiche dellélicrisio (Helichrysum italicum). Minerva Med. 1952;43:714-719.
Campanini E. Helichrysum angustifolium: Esperienze cliniche sulla psoriasi. Acta Phytotherapeutica. 1995;1:8-10.
Benigni R, Capra C, Cattorini PE. Piante Medicinali. Chimica, Farmacologia e Terapia. Milano; 1962:533-547.
Vannini C. Atti II Seminario Internazionale Piante Medicinali e Medicina Tradizionale. Città di Castello, 1981. Quoted in ref. 32.
Appendino G, Ottino M, Marquez N, Bianchi F, Giana A, Ballero M, et al. Arzanol, an anti-inflammatory and anti HIV-1 phloroglucinol alpha-pyrone from Helichrysum italicum ssp microphyllum. J Nat Prod. 2007;70:608-612.
Bauer J, Koeberle A, Dehm F, Pollastro F, Appendino G, Northoff H, et al. Arzanol, a prenylated heterodimeric phloroglucinyl pyrone, inhibits eicosanoid biosynthesis and exhibits anti-inflammatory efficacy in vivo. Biochem Pharmacol. 2011;81:259-268.
Minassi A, Cicione L, Koeberle A, Bauer J, Laufer S, Werz O, Appendino G. A multicomponent carba-Betti strategy to alkylidene heterodimers – Total synthesis and structure-activity relationships of arzanol. Eur J Org Chem. 2012:772-779.
Taglialatela-Scafati O, Pollastro F, Chianese G, Minassi A, Gibbons S, Arunotayanun W, et al. Antimicrobial phenolics and unusual glycerides from Helichrysum italicum subsp. microphyllum. J Nat Prod. 2013;76:346-353.
D’Abrosca B, Buommino E, D’Angelo G, Coretti L, Scognamiglio M, Severino V, et al. Spectroscopic identification and anti-biofilm properties of polar metabolites from the medicinal plant Helichrysum italicum against Pseudomonas aeruginosa. Bioorg Med Chem. 2013;21:7038-7046.
Bel’yukova, K. G. Plant antibiotic, arenarin. Mikrobiologichnii Zhurnal.1968;30:390-398.
Rosa A, Deiana M, Atzeri A, Corona G, Incani A, Melis MP, et al. Evaluation of the antioxidant and cytotoxic activity of arzanol, a prenylated alpha-pyrone-phloroglucinol etherodimer from Helichrysum italicum subsp. microphyllum. Chem Biol Interact. 2007;165:117-126.
Rosa A, Pollastro F, Atzeri A, Appendino G, Melis MP, Deiana M, Incani A, Loru D, Dessì MA. Protective role of arzanol against lipid peroxidation in biological systems. Chem Phys Lipids. 2011;164:24-32.
Ikeda Y, Murakami A, Ohigashi H. Ursolic acid: an anti- and pro-inflammatory triterpenoid. Mol Nutr Food Res. 2008;52:26-42.
Rigano D, Formisano C, Senatore F, Piacente S, Pagano E, Capasso R, et al. Intestinal antispasmodic effects of Helichrysum italicum (Roth) Don ssp. italicum and chemical identification of the active ingredients. J Ethnopharmacol. 2013;150:901-906.
Couch, JF. The toxic constituent of richweed or white snakeroot (Eupatorium urticaefolium). J Agric Res. 1927; 35:547-576.
Lee ST, Davis TZ, Gardner DR, Steglemeier BL, Evans TJ. Quantitative method for the measurement of three benzofuran ketones in rayless goldenrod (Isocoma pluriflora) and white snakeroot (Ageratina altissima) by high-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HPLC). J Agric Food Chem. 2009; 57:5639-5643.
Appendino G: unpublished data.
Elicriso VG. Veneto Agricoltura. Piante officinali. 2001;1:1-12.
Data file. Helychrisum italicum website. Available at: www.helichrysum-italicum.com/helichrysumMarch2014Analysis.pdf. Accessed on December 16, 2014.